为什么有的人害怕被理解?( 三 )


那么 , 是什么使得我们不断地“作”呢?它的背后有两种常见的实质:
1. 恐惧“被理解”带来的失控感
被人理解 , 意味着与人产生连接(link) 。有了这个连接 , 我们就拥有了一条能够与他人进行情感互动、并建立深层关系的通道 。
而对于那些在早期“交流”过程中产生过创伤的人来说 , 建立连接是令人恐惧的 。
前文中我们提到 , 在小婴儿使用投射式认同与母亲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 会逐渐发现“情绪经过母亲的处理后 , 我是可以忍受它的” 。
慢慢地 , ta们了解到“拥有强烈的情绪是没关系的” , 并从那个更加成熟的初始客体(母亲)那里学会了如何处理原本难以消化的情绪 。
然而 , 如果这种初始的交流过程受到太多阻碍 , 小婴儿就没有机会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 , 长大以后 , 情绪依旧是ta们最初认识的那个可怕的怪兽 。
因此 , ta们只能尽量将自己与情感体验隔离开 , 以保证“安全”——成年后 , 这种情绪隔离就可能体现为:哭点、笑点都超高 , 或是即使脸上在笑、内心也感受不到什么喜悦 。
但在一段真正的关系中 , 本身就包含着深层的情感交流 。对这些长期压抑情感的人来说 , 这条与人连接的通道尽头 , 不只是相互理解的愉悦 , 还有陌生又可怕的情绪 。Ta们尤其害怕 , 一旦打开“闸门” , 久被积压的情绪就可能倾巢而出 , 将ta们淹没 。
对失去控制产生的恐惧 , 令ta们宁愿把这条通道毁掉、断绝更多被理解的可能性 。
2. 嫉妒的攻击性
一被理解就要“作” , 还有可能是出于嫉妒 。
Envy(嫉妒)一词 , 其拉丁语词源是invidia  , 来自动词“ invidere” , 意思是“有敌意地看着” 。在嫉妒的情感状态中 , 是包含敌意与攻击性的 。当人们受此影响时 , 就很可能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 毁掉那些美好的事物 。
而对方理解他人的这种能力 , 正是我们内心渴求而未能获得的——我们嫉妒这种能力本身、也嫉妒拥有这种能力的人 。
一方面 , 嫉妒令我们感到痛苦 。我们“攻击”对方 , 是为了让ta无法再提供这种感觉(Boris, 1994) 。当对方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 , 我们自然就不再嫉妒了 。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位粉丝一样 , 在伴侣理解我们时 , 吵架、激怒对方 , 试图让对方觉得我们不可理喻 , 最终放弃理解 。这听起来很荒谬——我们为什么要嫉妒那个懂我们的人呢?但实际上人的心灵的运作就是这般“离奇” , 我们让对方最终放弃理解我们 , 也就平息了自己潜意识中的嫉妒之情 。
另一方面 , 嫉妒让我们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对方的意图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对方提供给我们的好处(被理解的愉悦感)会被当作是一种“更大的未知阴谋” 。
就像一位一直嘲笑你的人突然对你和颜悦色一样 , 反而让人感到害怕 。
精神分析学家W. R. Bion还曾在他的一次分析手记中提到 , 有来访者认为 , 咨询师提供对ta的理解 , 最终是为了让ta彻底失去理智(Bion, 1959) 。
也就是说 , 嫉妒会以“保护”为名 , 行恶意揣测之实 , 操控我们“作”起来 , 攻击一切被理解的美好感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