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中轻度自闭症到基本正常,我坚持以社交为核心( 二 )


在干预中 , 功能性语言好教 , 如“妈妈帮我拿薯片” , 句子长度看起来也不错 , 很多自闭症孩子也能做到 。
但是情感式语言 , 如感叹“真美啊!”“好神奇啊!”“你真厉害!” 这类简单句子 , 却往往是自闭症孩子缺乏的 。即便你教会他们背出这几个字 , 他们也常常说得很僵硬或词不达意 。这背后其实是社交中分享式情感能力的缺乏 , 是需要在社交中提升的东西 。
以社交为中心的干预
越到后期 , 越见成效
邹小兵教授评估一个孩子不再是自闭症 , 他主要看孩子的社交能力 , 他们是否能应付日常生活的社交 , 他们的障碍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 而非语言和认知 。
但有些家长不知道社交为核心的干预怎么做 , 畏难而放弃 , 有些家长不相信做了社交后 , 认知和语言会自然而然提升到理想状态 。
的确 , 基础较差的孩子 , 家长需要拆分得更细 , 需要足够的量才能教TA们学会一些简单的认知 。比如一些孩子学习命名 , 一定要先做好配对、指认 , 才能学会命名 。这样的孩子也非常需要高结构化 , 并且排除环境干扰 。
当奖励强化物时 , 家长可以拉拉眼神 , 放慢节奏 , 让孩子感受薯片的美味 , 做个情感共享 , “嗯 , 真好吃”、“好脆”、“好香啊” , 而不是硬塞进去 , 快速进入下一回合 。这是社交教学很重要的部分 , 这些抽象的词汇、情感 , 不正是我们孩子缺乏的?
如果家长走偏了方向 , 一个高功能的孩子或许依旧可以完成学业、工作 , 甚至婚姻 , 但他们在人际关系上遇到的障碍可能又让他们不得不成为社会中的孤岛居民 。
尽管当年我无意中走了邹教授认可的方向 , 孩子进步也非常大 , 但是过去一年多的干预过程中 , 至少有8个月以上 , 我的内心和大家一样煎熬和心虚 。
如果使用DTT , 我们会觉得教会了孩子某个认知知识点 , 教会孩子某句语言 , 这种充实感和立竿见影的成效是教社交无法给予的 。
这段煎熬日子里 , 我反复研读邹教授的文章 , 反复回味《小明的一天》、BSR模式、社交元素游戏 , 甚至打听到哪位妈妈去看诊 , 就拜托她在看诊时 , 向邹教授一再确认是不是要坚持社交元素游戏 。
随着孩子干预之路走到了后期 , 孩子的进步速度和变化给我带来的信心 , 又让我坚信 , 我选对了路 , 心态越来越放松走入了良性循环 。
所以 , 在认知、语言与社交的抉择上 , 我很明确要以社交为主 , 正如大米和小米的RICE理论中 , R(社交)是第一位的 , 认知和语言是放在C(综合性)当中 。
社交怎么教?
生活之中 , 处处是干预
大家都觉得社交太灵活 , 很难教 , 不知从何下手 。但它并不是无迹可寻 , 生活中处处都是干预 , 干预就是将你所学的知识 , 放在生活的点滴中去教学 。
孩子确诊以来 , 我们顶着一周要密集干预40小时的压力奔波于各个机构之间 , 生怕少上一节课 , 耽误孩子的进步 , 却常常忽略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