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网红生酮减肥遭学者爆锤:不一定有效,但风险不小( 二 )


比起日常点外卖 , 这可给刘茜茜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 。 “但没办法 , 外食的营养含量实在没法判断 。 ”
另一个问题是贵 。 刘茜茜购买的某品牌防弹咖啡平均一瓶快要20元 , 买肉、海鲜、黄油、奶酪这些算下来 , 比平时的饮食开销要高上快一倍 。
麻烦和利润催生了一条全新的生酮饮食产业链 。 《生酮饮食疗法市场分析报告》显示 , 2014~2018年 , 全球生酮饮食疗法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在18.39%左右 , 中国市场也达到了16.49%的迅猛增速 , 2018年销售额达到了748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 。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 , 各类电商平台目前在售的生酮饮食商品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单品 , 以防弹咖啡、乳清蛋白及其他生酮代餐、零食为主;另一类为套餐 , 以7日生酮零食套餐及21日全餐为主 。
除此之外 , 付费的生酮食谱APP、生酮饮食咨询群也是围绕生酮减肥群体而生的生意 。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行业从业者看来 , 这些商业行为是生酮减肥火爆背后的重要推手 , “这点从各个平台都有KOL在推防弹咖啡上就可见一斑” 。
收益vs风险 , 争议不断
但问题是 , 这款打着科学标签的网红饮食方案一直以来争议不断 。
最近 , 美国责任医师协会、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便联合发文指出了长期生酮饮食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
他们认为 , 从营养代谢上来看 , 生酮饮食会改变蛋白质的利用途径 , 身体会将尽可能多的蛋白质分流到糖异生(非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 从而减少其对组织修复的作用 。
其次 , 极端碳水化合物限制会严重影响饮食质量 。 譬如 , 生酮饮食会减少水果、蔬菜、豆类食品等的摄入量 , 从而导致人体叶酸、维A、维E、维生素B6、钙、镁等的缺乏 。
另外 , 已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 长期来看 , 生酮饮食的减重效果与低脂饮食并没有显著差异 , 且抑制食欲方面的效果可能还要弱于后者 。
更要命的是 , 长期生酮饮食还可能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等相关的风险 。
“生酮饮食的短期收益的确包括使体重下降 , 但长期来看 , 大多数的减肥都存在反弹问题 , 生酮饮食也不例外” , 顾中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顾中一同时指出 , “大量脂肪摄入不仅可能会导致营养素缺乏、诱发便秘问题 , 还可能会影响肝脏脂肪酸代谢;同时蛋白质的高摄入量也可能使肾脏超负荷” 。
阮光锋还提醒 , 酮体是一种偏酸性的物质 ,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量很小 , 但如果长期采用生酮饮食法 , 酮体累积可能引发酸中毒的现象 。
比起这些遥远的研究 , 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可能更具警示意义 。
根据浙医在线报道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营养科主任冯丽君曾接诊过一个28岁的女生 , 在三个月生酮饮食后 , 出现了肝功能、胆固醇指标异常的情况 。
“总的来说 , 我并不建议大家自行尝试生酮饮食 。 ”顾中一表示 , 大多数的临床场景中 , 生酮饮食更像是医生给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建议辅助疗法 , 需要医生严格、精细地控制其过程 。
在顾中一看来 , 若真需要减肥 , 最核心的依然是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 , 保证饮食均衡、健康的同时迈开腿 , 且要能坚持 。
同时 , 对于眼下年轻人对糖的恐惧 , 阮光锋认为其实大可不必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 , 人体每天所需的能量最好有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 , 阮光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而且糖是人体内利用率最高的一种能量 , 只要在适当的摄入范围内 , 并不会危害健康 , 无需过分担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