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湘:培养卓越口才,绽放生命精彩——让阅读经典成为经典悦读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一朵具体的花 , 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 ”
“以行动书写 , 用生命言说 。 新教育是由无数生动的田野实践和鲜活的生命叙事组成的 。 “
培养卓越口才 , 绽放生命精彩
——让每个孩子都圆一个播音主持梦
作者|袁明湘
新疆奎屯市第三小学
雅思贝尔曾经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小时候 ,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 长大后 , 曾经先后担任过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 可是 , 当我离梦想越来越近时 , 阴差阳错还是告别了话筒 , 回到了三尺讲台 。 可是年少的那个梦却始终在心头萦绕 , 从未远离 。 机缘巧合我校去年开设了“诵读”校本课程 , 因为我有过主持人经历 , 学校安排由我编写诵读校本教材并担任授课 , 我欣然接受了 。 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粒播音主持梦的种子 , 自己未圆的梦说不定可以在他们身上实现呢?
袁明湘:培养卓越口才,绽放生命精彩——让阅读经典成为经典悦读
文章图片
诵读为径 , 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基础技巧
学校要求自编诵读课程 , 在一穷二白、没有任何资料积累的情况下 , 我一头扎进了市图书馆 , 找来了所有能用的书籍刊物 , 翻箱倒柜让尘封多年的播音主持专业教程重见天日 , 从网上查找的资料打印出来足足用了一包A4纸 。 就这样 , 一套循序渐进 , 涵盖语音基础、用气发声、语感培养、语言表达、朗诵技巧的课程教材慢慢成形 。
体味音律之美 。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 , 一曰意美 , 以感心;二曰音美 , 以感耳;三曰形美 , 以感目 。 ”的确 , 汉语言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 特别是我国古代的诗文讲究平仄押韵 , 不仅美观工整更易于诵记 。 将汉字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 将风景与人事赋予和谐的音韵与形式 , 形成汉诗独特的意境之美 , 不同的意境有不同的美感 。 因此 , 我在编排教材时 , 大量选取了《三字经》《诗经》《声律启蒙》等古代优秀诗词等作为教学内容 , 致力于为学生的成长铺设良好的文化底色和品德基础 。 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 , 感受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美 , 特别是诗歌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 。 我在编排教材时 , 从三言的《三字经》过渡到四言的《诗经》作品 , 接下来是五言、七言古诗 , 之后是字数不规律的《声律启蒙》 。 让学生逐步体会不同字数、不同作品的断句停连、节奏划分 。
着力启智培能 。 解读教材是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 它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触摸另一个心灵世界 。 学生感悟了文章的语言 , 就能通过他的理解表达出来 , 即“以读见悟” 。 比如在《静夜思》的诵读教学中 , 我就将诗歌解读与诵读技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 首先是推敲关键词语 。 题目中一个“静”字和“思”字 , 点明了这首诗静谧与怀想的意境与基调 , 所以我告诉学生们 , 在诵读时 , 声音音量要偏弱、音色柔和 , 给人以安静的感觉 。 正是在这样的静谧夜晚 , 看着窗前的明月 , 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 也许是父母 , 也许是情人 , 也许是友人 , 甚至是家乡的一山一水 , 一草一木 , 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 所以在语气上 , 要有那种怀想之感 , 语速缓慢 , 就像眼前一个个画面在逐步展开 。 其次是品味美的意象 。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 ,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 , 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 “霜”字用得更绝妙 , 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 , 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把握住这些意象 ,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脑海里闪现 , 优美的丰富的文本语言就会带给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 ,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情景的美、文字的美、意境的美 。 所以在诵读时 , “光”、“霜”作为逻辑重音 , 应该有所突出 , 但更重要的是“疑”这个情感重音的应重点渲染 , 不能简单的用音量加强的方法 , 因为这里是怀疑的语气 , 其实是作者内在心灵迷蒙的外显和思想情绪的蓄积过程 , 所以可以采用弱读加强法 。 最后是体验真实情感 。 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认真体会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以此境感受彼情 , 以我口抒发我心 , 声情并茂 , 读出情感 。 让学生领略母语的优美 ,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及音乐感 , 用他们童真稚嫩的声音诵读经典文化 , 用他们的精彩表演演绎经典韵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