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湘:培养卓越口才,绽放生命精彩——让阅读经典成为经典悦读( 五 )


袁明湘:培养卓越口才,绽放生命精彩——让阅读经典成为经典悦读
文章图片
二、以阅读培能 , 在经典赏析中琢磨技巧 , 提升审美能力
解读教材是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 我觉得 , 解读经典就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触摸另一个心灵世界 。 学生感悟了文章的语言 , 就能通过他的理解表达出来 , 即“以读见悟” 。 比如在《静夜思》的诵读教学中 , 我将诗歌解读与诵读技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
推敲关键词语 。 《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 , 但流传非常广泛 , 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 题目中一个“静”字和“思”字 , 点明了这首诗的意境与基调—静谧与怀想 , 所以在诵读时 , 声音音量偏弱 , 音色柔和 , 给人以安静的感觉 。 正是在这样的静谧夜晚 , 看着窗前的明月 , 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 也许是父母 , 也许是情人 , 也许是友人 , 甚至是家乡的一山一水 , 一草一木 , 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 所以在语气上 , 要有那种怀想之感 , 语速缓慢 , 就像眼前一个个画面在逐步展开 。
品味美的意象 。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 ,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 , 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 “霜”字用得绝妙 , 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 , 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把握住这些意象 ,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脑海里闪现 , 优美的丰富的文本语言就会带给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 ,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情景的美、文字的美、意境的美 。 所以在诵读时 , “光”、“霜”作为逻辑重音 , 应该有所突出 , 但更重要的是“疑”这个情感重音的表现 , 根据逻辑重音从属于情感重音的原则 , 所以这个“疑”字要去重点渲染 , 但不能简单的用音量加强的方法 , 因为这里是怀疑的语气 , 其实是作者内在心灵迷蒙的外显和思想情绪的蓄积过程 。 所以可以采用弱读加强法 。
体验真实情感 。 因为整首诗表现的是思乡之情 , 所以在诵读前还需要激发起自己的诗情 , 激发诗情不是说自己一定也要处在和作者一样的处境 , 而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 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 以便在诵读时能够快速调动自己的情感 。 诗的前两句 , 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 , 白天奔波忙碌 , 倒还能冲淡离愁 , 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 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 , 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 所以在语势上 , “床前明月光”平起 , “疑是”涨潮起式 , “地上霜”落潮收式 , 表现内心的迷蒙和清冷 。 诗的后两句 , 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 , 深化思乡之情 。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 , 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 , 他翘首凝望着月亮 , 不禁想起 , 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 诵读“举头望明月”这一句是应该从前面的迷蒙和清冷情绪中出来 , 在语气和语调上和前面两句有一个变化 , 应该强调“举头”和“低头”动作感的同时还有情绪的变化 , “思故乡”把每个字音拉开、低走、缓收 。 这样才能把思乡的情绪一直拉到远人身边 , 以此境感受彼情 , 以我口抒发我心 。 这样才能声情并茂 , 读出情感 。 让学生领略母语的优美 ,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及音乐感 , 用他们童真稚嫩的声音诵读经典文化 , 用他们的精彩表演演绎经典韵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