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编辑部聊天室|我的朋友抑郁,我则感到焦虑,我们怎么了?( 二 )


林子人:佳靖说“日出而作 , 日入而息”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奢侈 , 让我想到《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中的话:“在全球化论者的新自由主义范式里 , 失败者才睡觉……现在供人休息和恢复精力的时间实在太昂贵了 , 以至于从结构性的意义上说 , 它们不可能与当代资本主义共存 。 ”
抑郁症|编辑部聊天室|我的朋友抑郁,我则感到焦虑,我们怎么了?
本文图片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美] 乔纳森·克拉里 著许多 / 沈河西 译
三辉图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05
在我看来 , 年轻人的焦虑归根结底在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惶惑:长久以来我们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价值观正在被颠覆 , 劳动回报率远远小于资本回报率 , 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雇主与员工共同进退的社会契约被打破 , 我们发现雇主越来越将员工视作负累而非资产 , 动辄以“削减成本”的理由优先抛弃员工 , 这让“低性价比”工作者(身体素质不佳、年龄偏大、或需要生育的女性)的职业前景岌岌可危 , 也将更激烈的竞争和重重压力强加给职场幸存者;鉴于职业和收入是决定当代人生存和身份认同的最重要因素 , 公共生活的紧张状态也会影响到私人生活 , 特别是在社会以企业为中心、不承认“人的再生产”的价值及其所需的成本的情况下;而“适者生存”“自我担责”的意识形态又在不断规训我们苛责自己……种种情况加在一起 , 很难不焦虑吧 。
董子琪:我想通过年轻人参与最多分布最广的社交网络来把焦虑具体化 。 有阵会喜欢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做“网络民族志调查” , 就是看知乎的高赞问答 , 虎扑的步行街问答 , 最近也观察了一下据说最富裕的小红书 , 选择这些地方是因为我想知道比我年轻的、与我不太一样的、生活中甚至没有交集的人 , 是如何讨论问题的 , 会有什么新鲜术语迸发出来 。
这个“偷师”的过程当然是很浪费时间的 , 在不断地重复刷帖之中 , 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虽然担心的问题不同——比方说知乎担心的可能是年薪百万无法留在一线城市 , 小红书焦虑的是老公失业了我还能不能继续全职 , 虎扑步行街可能是家里资产一千万什么水平——但问题的角度往往都是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的 , 其中通常涉及一些代际冲突 , 包括70后是不是占据了社会的红利 , 老人有房子是房东、年轻人一无所有给房东打工值得吗这样的问题;问题的核心指向也相当趋同 , 那就是我如何衡量我在社会中的位置 , 这时候金钱的指标是最通用的 。 存款、资产、公积金 , 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 大家要一项项地掰开看 , 对照胡润榜看自己是否能属于城市的百分之十 。
在浪费时间的同时 , 我告诉自己 , 之所以“学习”这些 , 是为了占据更多的社会调查资料 , 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 , 从金钱指标攀比中获得某种精神上的风向标 。 这些提问是不是特别势利、市井、物质主义 , 但人们真的是欲壑难填吗?还是说对物质的在乎有着精神的诱因?想起前阵阎云翔所说的 , 在当下中国 , 连接家和国的是物质主义:私领域中通过消费主义实现家庭的梦想和幸福非常重要;物质主义也能将个体划入不同的阶层 , 帮助人们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 通过拥有多少财富 , 住在什么地方 , 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的方式 , 界定自己的身份认同 。 如果逛熟了中国当下主要的网络社区 , 会对这段话非常认同 。
接续这个观点 , 我想补充的是 , 物质主义能够连接家与国 , 或许能让人们短暂地感到焦虑缓解 , 因为人天然需要感知到自己的位置 , 但这种单一追求赋予的身份认同 , 最终是充满焦虑的 。 用事实来说话 , 上海本地论坛宽带山上站在胡润排行榜上海前百分之十里的人 , 发明出了一个术语叫“哭穷划胖法” , 这个意思就是用哭穷的方式炫耀 , 现在也越来越多在知乎和小红书上看到 。 如果说人们寻求身份认同的目的是没错的 ,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难点又在哪儿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