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编辑部聊天室|我的朋友抑郁,我则感到焦虑,我们怎么了?

008期主持人 | 陈佳靖
欢迎来到我们的新栏目“编辑部聊天室” 。 每个周日 , 界面文化为大家揭晓一次编辑部聊天记录 。 独自写稿 , 不如聊天 。 我们将围绕当周聊天室主持人选定的话题展开笔谈 , 或严肃 , 或娱乐 , 神侃间云游四方 。 鉴于主持人们各有所好 , 聊天室话题可能涉及政治、历史、文学和社会热点事件 , 也可能从一口路边小吃、一次夜游散步、一场未能成行的旅行蔓延开去 。
本期聊天室由佳靖主持 , 她想要讨论的话题是“精神卫生” 。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 在人们常规的观念中 , 良好的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状况就是没有精神疾病 , 实际上 , 这并不是精神卫生的全部定义 。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羸弱 , 而是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 ”关注精神卫生 , 意味着我们应当超出精神疾病的范畴去考虑整体的身心健康状况 。 在理想状态中 , 个人应当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 , 能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 , 有成效地从事工作 , 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
如今 , 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 但心理健康却时常被忽视 。 与躯体上明显的病痛相比 , 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 , 也更加隐蔽 。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 , 社会的迅速变化、工作压力大、性别歧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可能损害心理健康 , 而一旦人的心理陷入反常状态 , 患上精神障碍或精神病 , 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受到破坏 , 以致于无法进行正常的家庭和社会活动 。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 , 精神障碍患者中年轻群体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 。 世界上约有20%的儿童和青少年有心理健康问题 , 而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 《柳叶刀》一项研究指出 , 中国约有1.73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 , 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 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 。 在很大程度上 ,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污名化是患者抗拒治疗的原因之一 。 很多人天然地将精神疾病患者视为“疯子” , 在社会生活上排斥他们 , 这无疑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身心负担 , 延误病情 。 事实上 , 个体的精神卫生状况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 如何破除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 , 真正从日常生活中重视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 ,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去考虑的 。
年轻人的焦虑在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惶惑
陈佳靖:从世卫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 , 目前全球精神障碍患病率不断上升 , 而15-29岁人群受影响十分明显 。 可以想象 , 这个年龄层的群体正处于升学、就业、婚恋等压力的高峰期 , 很多人生中从未经历过的烦恼接踵而来 , 一旦不能调节好心理状态 , 得不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引导 , 很可能会持续陷入焦虑情绪 , 进而引发更严重的精神障碍 。
很多研究也指出 , 如今的年轻人比过去的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 一方面可能是大家对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 , 开始意识到主动治疗的重要性了 , 另一方面也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 过去古人说“日出而作 , 日入而息” , 好像是某种不变的规律 , 但对于现代人而言这已成为一种奢侈 。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 我们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 , 白天做不完的工作留到晚上做 , 晚上本应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又从睡眠里挪用 , 最后“黑白颠倒”成了常态 。 事实上 , 今年美国就有一项新研究指出 , 昼夜偏好是抑郁症的潜在风险因素 , 如果一个通常在凌晨1点左右睡觉的人改在凌晨前睡觉 , 睡同样的时间 , 他可以降低23%的患病风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