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的定义,企业文化中价值观的四个层次( 二 )


4、附属价值观
附属价值观是自然形成的 , 不是由领导者有意培植的,会随时间的推移在公司生根 。附属价值观通常反映了组织中员工的共同利益或特性 。附属价值观对公司起着很好的作用,比如可以帮助营造一个包容的氛围 。但附属价值观也会因为排斥新的机会而起消极作用 。管理者不能混淆核心价值观和附属价值观,否则会酿成大祸 。
有一家叫SAK ELLIOT LUCCA的时装公司 , 最初曾试图区分附属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这家公司位于旧金山的苏玛区,早期员工都是些单身人士,他们在周日的晚上聚会 , 穿着黑衣服 。为此 , 这家公司无意中就浸染了这些员工的价值观――时髦、年轻、酷 。但是,随着公司的成长,经理们意识到了两个问题:如果只录用有SAK风格的赶时髦的年轻人,公司就没办法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此外,还可能在不经意中忽视那些能够为公司做出重要贡献的年龄较大的已婚员工 。为此,公司努力让员工明白 , 只招收时髦的员工与SAK的核心价值观――信任(为人诚实可信)、行为(独立做决策)以及主人翁精神(把自己当作公司的主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即使“不时髦”的人也应该被录用 , 只要他们拥戴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今天,SAK公司已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多元化大型企业,大大拓展了自己的产品线,占据了更广阔的市场 。
;

核心价值观的定义,企业文化中价值观的四个层次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如何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区别(举例说明)?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 。对于“三个倡导”,思想理论界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 其中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 。这种观点认为,“三个倡导”,特别是第二个层次的倡导,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接受了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 。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
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 。而价值观则是一种价值意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所反映的是价值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活动方式等 。价值观可以分为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社会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
价值观具有历史性 。所有的价值观都是生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或价值愿望,都必定反映着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价值,在奴隶社会就不可能出现 。在古希腊,柏拉图也讲“公正”,但他所理解的公正是统治阶级、保卫者与劳动人民各司其职、不僭越 。在那时,自由也只是少数自由民的特权 。即使被认为实行民主制的雅典,人人拥有同样的“自由”显然也不是当时的社会共识,连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人也认定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在封建社会,“民主”“平等”显然也不是什么普世价值,农奴怎么敢与农奴主谈“平等”!在那个时代,如果有人想与君主平起平坐,显然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在一定意义上,封建社会也讲“法治”,如中国古代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那时讲的法是公开维护统治阶级特权地位的“王法”,而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法” 。在相信“君权神授”的专制制度下,大多数群众并没有“法治”观念,在许多时候和许多地方,存在着“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当时被认为是“正常的” 。历史就是历史,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只能提出适合这个社会需要的价值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