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边马有归心原文、作者,文心雕龙・隐秀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隐秀原文及翻译( 二 )


本篇所论,接触到文学艺术的一些重要特征,也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着重要影响 。可惜其中部分缺文为明人所补 , 补文的真伪尚有问题,因此,要全面研究刘勰的“隐秀”论,还有待对补文的真伪做进一步的考证 。
从“始正而末奇”到“朔风动秋草”句的“朔”字共四百余字,都是补文 。此外,还有几处或缺或补的句子 , 可疑的还不少 。所缺四百多字的一整段,从现存《文心雕龙》最早的刻本——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本,到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以前的各种刊本 , 都没有 。到明末(公元1614年)钱功甫得阮华山宋本,才抄补了这四百字 。现存补有这四百字的最早刻本,是明末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梅庆生第六次校定本 。后因流传较广的黄叔琳注本(刻于公元1833年)也补入这四百字,补文便得以广泛流传 。首先提出补文为明人伪作的是纪昀 。其后,黄侃、范文澜、杨明照诸家,都断定其为伪托 。詹于1979年发表《(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二辑》)提出异议 , 认为所补为真 。这是个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 。现在仍把原文和补文一并译注出来,一是因黄叔琳本流行较广,对一般读者来说,或有必要;同时也为广大读者研究这问题提供方便 。
(一)
文学创作的运思活动无边无际,作品的内容也就变化无穷 。源远就流长,根深就叶茂,所以优秀的作品,有“隐”、“秀”两种特点 。所谓“隐” , 就是含有字面意义以外的内容;所谓“秀”,就是作品中特别突出的句子 。“隐”以内容丰富为工巧,“秀”以卓越独到为精妙:这是古代作品创造的美绩,作者才华的集中反映 。“隐”的特点,是意义产生在文辞之外,含蓄的内容可以使人触类旁通,潜藏的文采在无影无形中生发,这就如同《周易》卦爻的“互体”变化,也好似江河之中有珠玉蕴藏,“互体”和爻位的变化,就形成《周易》中的四种卦象;珠玉潜藏在水中,就引起方圆不同的波澜 。这种作品初读起来感到正常,最后才发现它的奇妙;其含意明确,表现形式却很圆润:这就使人玩味无穷,百读不厌了 。“秀”的特点,就如文辞中涌出的波峰 。它像纤丽的手奏出佳音,表达了宛然在目的超逸情态;又若远山漂浮的云烟,像美女妆饰的容貌 。但云烟乃自然形成,不须人工妆点;人的容颜形貌有定,也无须强加修饰 。天然的云烟,或深或浅都各有奇态;天生的容颜,浓妆淡抹都各得其妙 。如能发扬其天然,就奇妙有余;要是加以雕饰,就反而奇妙不足了 。
(二)
作者在立意上,力求创造奇特,常常在沉静中进行极度地深思;在创造工巧的文辞上,一定要达于尽善尽美,经常沉迷在美好的辞藻中思索 。作者苦思呕出了心胆,还不足说明其用心的艰难;说成年累月地熬炼,又怎能形容其写作的困苦?这样写来,就可把独特的意义潜藏在文辞之中,而使平庸的读者迷惑不解;显露于文辞之外的锋芒,使高明的读者惊叹叫绝 。性格藉的人,读到含蓄之处十分满意;性格明锐的人,读到独特的句子非常喜悦 。如果描写云霞 , 并不逊色于自然之美;刻绘花草 , 也无异于神力的巧匠了 。要是作品缺乏含蓄,就像老书生没有学识,有的读之一目了然;如果没有突出挺拔的句子,就像富贵之家缺少珍宝,有的细加推敲便黯然失色:这都由于作者才力不足,也有愧于从事文学创作 。要想证验含蓄,可以举出几篇例证:如《古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乐府古辞的《饮马长城窟行》,都写得文词哀怨,意旨深厚,并且兼用比兴方法 。又如曹植的《野田黄雀行》 , 刘桢的《赠从弟》 , 都写得格调刚?。?才力雄劲,并长于婉转曲折地进行讽谏 。嵇康的《□□》,阮籍的《咏怀》,境界深远,思想淡泊,独具清闲高逸的情趣 。陆机的《□□》,陶渊明的《□□》,心思细密,语言明净,都创造了富丽的文采 。要想辨别秀句,也只有选取一些例句:如“常常害怕秋天到来,凉风驱散了炎热的天气”,情意悲伤而文词婉转,这是写一个普通妇女的哀愁心情 。“在河边洗着长长的帽带,想到你的远离而忧思无尽”,情意高远而言辞有力,这是抒发大丈夫不顺意的心情 。“深夜不眠,或东或西,何处可去?只得在原地徘徊,游移不定”,心情孤寂而畏惧,这是写闺中妇女极度悲伤的感情 。“寒冷的北风翻卷着秋草,边塞的战马怀念着家乡”,气氛凄凉而其事感伤,这是写戍卒久留他乡的哀怨之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