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其疏导,退休老人心理和调整方法( 七 )


俗话说“人老心不老”,似乎是贬义词,于是有些人本来尚很年轻的心,也不得不随年龄而老化起来 , 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
“ 老小孩”是怎么回事
有些老人的脾气和性格越来越变得幼稚起来,时常表现出与年龄不称的言谈和行为,如在近亲、挚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蛮不讲理;好动情绪不让人,常要求别人照顾和关怀;必须老伴或子女守在身边,以及挑剔饮食等 。这种“老小孩”行为常见于多发性脑梗塞的早期,有些人病情可以停止不发展 , 有些则可发展为痴呆症 。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密切注意现察老人的智力状态,如判断问题,计算财物,近事记忆状态及对地点、时间、人物的定向能力等有无变化 。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一般的幼稚行为,主要是大脑细胞的萎缩退化、中枢抑制能力减弱的结果 , 如家庭环境安逸、老伴关系融洽、子女又长期守在身边,倍加照顾者,这种“老小孩”行为可能越明显,正如小孩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一样,越娇养越不易长大 , 其实是依赖心理在起作用 。只要没有脑器质病的证据,就不必过分照顾,凡老人自已能做的,最好让其自已动手 。
老年丧偶怎样适应
老年人最大的心理创伤莫过于亲人死亡 , 尤其是丧偶 。有些人在老伴去世不久 , 身体和精神便迅速衰退下来,以至一厥不振 。为了摆脱丧偶后的悲痛、孤寂,除接受亲友、子女的安慰外,主要靠自已来进行心理调整 。首先要坚持生活自理,使空闲时间有事可做,把思念之情寄托到兴趣上去 。一般说来,丈夫先去世,妻子的适应力较强,而妻子先去世,丈夫的适应力就差 。在有子孙的情况下,女性就更容易渡过居丧期 。因为作祖母的有操不完的家务,较少感到空寂无聊 。男性就缺乏这种调整的条件 。为此,就必须主动地去接触社会,从社会交往中获得愉快,使生命力更加旺盛 。有些丧偶的老人,暂时移居子女或至亲家中,作一段时间的心理调养,也是适宜的办法 。
对青年人来说,悲伤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它可以发泄积压的内在能量;对老年人则不然,过分的悲伤会导致能量的消耗,促进老化过程 。
怎样处理老夫妻之间的矛盾
人皆有个性 。这种个性到老年时更为突出,甚至随着脑细胞的老化,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格变化,如原来庄重的人可能变得诙谐起来,原来公正的人,可能变得自私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相亲相爱多年的夫妻,也可能因琐事而争吵、为子女总是而各持已见 。老夫妻的矛盾往往不如小夫妻矛盾转变得快,主要是双方都易固执,且由于缺乏兴趣 , 而较少得到情感的调节 。
遇到矛盾时,双方应互相谅解 , 让步,原则上求大同存小异,特别是在处理晚辈问题上,一定要力求意见观点一致 , 不要把矛盾暴露给子女 。或将矛盾转嫁给子女,影响家庭的团结,老夫妻的恩爱和谐常给子女媳婿们作出榜样 。如遇到一方在性格上的大变,一反常态,则应密切观察其它方面的改变,如情绪的稳定性、判断分析和计算能力是否正常,以便考虑有无老年痴呆症的可能,及早就医 。
老年慢性病怎样疗养
老年人的慢性病很多,无论哪一种病都需要以养为主 。所谓疗养包括药物及各种医疗措施、疗养生活与疗养环境以及自身的疗养态度等方面 。前两者是医生和家属的事 , 关键在于后者:
①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按时治疗和进行复查 。
②慢性病恢复较慢,要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要想念医生的经验方和方法,勿乱投医和急于求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