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 其特征为表皮下形成大疱和基底膜带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本病可以合并多种恶性肿瘤 。我们报道近年来我科所见6例类天疱疮合并不同恶性肿瘤患者 。

文章插图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4例 , 女2例 , 发病年龄28~82岁;类天疱疮病程2个月至10年 , 平均6年 , 就诊前病程2周至2年 , 平均0.6年 。肿瘤病程2周至16年 , 平均7年 。恶性肿瘤均经临床、免疫及组织病理确诊;确诊恶性肿瘤后3个月至6年发现bp , 其中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绒癌)2例 , bp分别于发现肿瘤后4个月和1.5年化疗期间出现;1例鼻咽癌放疗后6年出现bp;膀胱癌、直肠癌及牙龈鳞状细胞癌(鳞癌)各1例 , 分别于术后6年、4年和5年出现bp 。其中鼻咽癌治疗前有淋巴结转移 , 2例绒癌分别有肺和腹腔转移 , 其他3例无转移 。6例患者均在疾病活动期出现全身泛发性红斑、水疱、大疱 , 疱壁紧张 , 尼氏征阴性 。因皮肤瘙痒、搔抓后见糜烂、结痂 。
二、皮肤病理检查
表皮下水疱 , 疱内主要见嗜酸粒细胞及纤维蛋白 , 未见棘层松解 , 亦未见棘刺松解细胞 , 真皮内散在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6例患者均发现基底膜带igg和(或)c3呈线状沉积 。间接免疫荧光检查:血清抗皮肤基底膜带抗体 , 2例合并绒癌的患者血清抗体阴性 , 其它患者均为阳性 , 膀胱癌、牙龈鳞癌及鼻咽癌患者抗体滴度1∶40 , 直肠癌患者抗体滴度1∶80 。
三、治疗
1.类天疱疮的治疗:确诊后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 5例通过用中等量激素(泼尼松0.5mg·kg-1·d-1~1.0mg·kg-1·d-1)控制病情 , 平均控制病情时间14d , 另外1例在增加激素用量到2mg·kg-1·d-1时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25d后控制病情 。随访期间的激素用量为20mg/d~50mg/d , 平均25mg/d 。其中3例停用激素 。
2.恶性肿瘤的治疗:牙龈癌、直肠癌、膀胱癌行手术根治 , 2例绒癌行化疗 , 鼻咽癌行放射治疗 。
四、随访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六例】 类天疱疮的随访:随访1~5年 , 平均26个月 , 3例随访期间bp无复发(2例绒癌 , 1例膀胱癌) , 2例bp复发(鼻咽癌、直肠癌) , 1例牙龈鳞癌患者bp皮损尚未完全消退 。恶性肿瘤的随访:除1例绒癌随访5年失访外 , 其余5例均在随访中 , 随访期间恶性肿瘤无转移或复发 。5例患者超过5年生存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儿童天疱疮二例
- 天疱疮患者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分析
- 兄妹三人同患隐性遗传性全身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重症肌无力四年后并发天疱疮一例
- 白癜风合并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例
- 类天疱疮和天疱疮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型受体的测定
- 两个家系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Weber-Cockayne亚型的基因突变
- 皮肤基底膜带与大疱性皮肤病
- 天疱疮抗体结合靶抗原的定位研究
-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IgA型基底膜带抗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