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孩子,到底为什么抑郁了?( 三 )


也有一些孩子,他们可能隔离的狠一点,他们把自己关起来了,好像一个蜷缩起来的茧,外面包着厚厚的壳,为了让你没有办法再伤害到他 。所以,你看到的他,缩在那里不动,好像“死”了一样 。

好好的孩子,到底为什么抑郁了?

文章插图
隔离的代价是令人心酸的 。时间越久,父母可能越会觉得,孩子怎么和自己不亲,孩子也不愿意来看望自己,孩子很冷漠,不太关心自己 。是的,因为这个功能没有那么灵活,隔离不仅仅隔绝掉了一些辛苦的体验,也同时会隔绝掉一些爱和亲密的体验 。
很多这样长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不愿意回家,想到回家就很累,家对他们来说好像不是一个可以停靠和休息的港湾,而是一个负担,他们可能惧怕面对老父老母那操心的目光,小心翼翼的问候,因为惧怕,所以回避 。
当有一天他们想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候,他们也会发现自己无法走近别人,或者无法让别人走近自己 。因为他们小时候可能就不太会处理和父母的冲突,他们应对的方式要么是忍耐勉强自己,要么是回避走掉,所以这也给他们长期的职业发展带来一些麻烦,因为他们也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常常觉得自己很委屈很累 。这些可能都是促使他们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动机 。
心理咨询中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实际上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让来访者重新体验一段新的和父母关系 。比如,当来访者表达累的时候,咨询师会尝试接纳和允许这部分,也可能会找机会讨论这部分,可能会和来访者一起探索解决办法,使得来访者体验并学会建立一些新的应对模式 。
注意,是先体验,然后才能学会 。所以咨询师不会像老师那样上课,单纯的教知识和方法,而是让来访者自己操作,从旁协助 。这样,来访者才会有体验感,才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模式,而不是硬搬一套咨询师的模式 。
咨询师:看你的样子挺累的 。
来访者:我今天不太想说话 。
咨询师:嗯(也许咨询师会在之后一直保持沉默,直到来访者下一次开口) 。
来访者:其实我今天觉得很郁闷,明明不是我的问题,领导都不问清楚,就在会上批评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
咨询师:嗯,你有什么想法吗?
来访者:我觉得……
咨询师: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
来访者:我会……
咨询师:为什么你想这样做呢?
来访者:因为……
咨询师:也许你可以试试看你刚才说的办法?
来访者:可是我有点担心做不好 。
咨询师:如果遇到了困难,我们可以接着讨论 。
来访者:好的 。
在这个场景中,咨询师是一个平稳的状态,就好像一个大容器,可以承接住来访者的累、郁闷、问题,咨询师只是接住它们,而不是直接帮来访者处理它们 。咨询师安静、耐心的等待,会让来访者感到安全,不受威胁,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于是他也会渐渐平静和放松下来,这时候,一些在紧张状态下被隔离掉的东西,会慢慢浮现出来 。
这些浮现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一层一层积压了很久的东西,这些茧非常厚也非常硬,内心是非常柔软和脆弱的 。咨询师会从最接近当下的表层开始,一点点触及到内核最被保护起来的部分,让他可以慢慢舒展开来,慢慢破茧而出 。
好好的孩子,到底为什么抑郁了?

文章插图
处理这一层层厚厚的茧,是需要很长时间和耐心的,需要咨询师很稳定的涵容,动是简单的,可一不小心动过头,就是伤害;要静下来不动,是非常难的,甚至咨询师自己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因为面对来访者的无力的求助,焦虑,催促你给我个解决方法啊!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