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孩子,到底为什么抑郁了?( 五 )


很多家长自身是带着自己童年期没有被满足的愿望来照顾下一代的,或者,是带着不要让孩子重复我自己经历过的苦难的想法,来帮助下一代避开自己曾经遭遇过的各种挫折 。然而,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当年的你的愿望,不一定是孩子的愿望,满足了你,可能无法满足孩子 。当年你的挫折,在今天的环境下对孩子不一定是挫折,你如何知道你引导孩子走的看似安全的路,下面会不会隐藏着你没有经历过的更大的挫折呢?
如果把孩子看作风筝,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高飞的 。但如果担心风筝脱线不受自己控制,害怕风筝飞得不好,于是把线拉得太紧,那么风筝自然是飞不起来的 。一个飞不起来的风筝,即便是被牢牢拽在手心里,时间久了你也会嫌弃埋怨它怎么飞不起来吧 。要有胆量把风筝线放出去,不怕脱线,是父母的事情 。有些孩子实在忍受不了自己被拖着,或者干脆瘫在地上,或者自断风筝线,这也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吧 。
成长后的关系状态
咨询师不动,也不引路 。咨询师只是风筝下的磐石,稳定的在那里,不用替风筝飞,也不用紧紧抓着风筝,因为磐石足够大,足够稳,不会被风筝飞舞地掀起来,也不会跑掉,这样,风筝可以很安心很自由的飞 。咨询师抱有一个信念,就是相信来访者自己是有力量的,这个风筝最终是可以飞起来的 。
咨询师知道来访者会受伤受挫,但是咨询师也相信,来访者可以自己找到办法克服挫折,来访者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咨询师也愿意在来访者求助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接纳,但依然不会代劳,而是把足够的空间留给来访者自己 。
也是基于咨询师的全然的信任,来访者逐渐从咨询师那里体验到,自己是好的,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也是有力量的,这会帮助来访者慢慢建立起一个相信自己的内核,让他更有能力去承受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不再需要像父母那样,希望把一切都预设准备好,掌控拿捏在自己手心里 。这也就是爸爸妈妈的角色,提供稳定而坚强的后盾 。
当孩子长大之后,与父母的关系的体验,也会被他们带入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就好像《孔雀东南飞》里的描述,“君如磐石,妾如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两个相爱的人,彼此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坚韧灵活,一个扎实稳固 。这两个角色可能应着环境的需要而相互转换改变,时而你做磐石我做蒲苇,时而我做磐石你做蒲苇,但他们不会同时变成两跟纠缠不清漂漂荡荡的风筝线,也不会变成两块又臭又硬谁也不让谁的大石头 。
各自独立而又能相互依靠,这是自由的状态 。
图 / Aysha Tengiz
文 /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丁洁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