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495例

一、病例和方法
1.选择病种:体癣、股癣、手癣、足癣、花斑癣、甲真菌病和皮肤念珠菌病 。
2.入选标准:①患者年龄18~65岁,少数6~18岁和65~75岁在严密观察下也可入选,但治疗前后患者必须检查肝肾功能 。②所有患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真菌镜检阳性或培养阳性 。③患者1个月内未局部和系统用过抗真菌药物 。④患者或其家属同意接受氟康唑治疗 。

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495例

文章插图
【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495例】 3.不入选标准:①对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或其他多种药物过敏者 。②肝肾功能有损害者 。③妊娠、哺乳期妇女 。④正在服用巴比妥、华法林抗凝药及降血糖药者 。⑤已知对氟康唑耐药的真菌(曲霉菌、克柔念珠菌)感染 。
4.淘汰病例标准:①因各种原因中断治疗者,因服氟康唑引起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者计入不良反应内,不作疗效判定 。②治疗过程中合并应用其他抗真菌药物者 。
5.给药方案:采用开放性多中心临床试验 。体癣、股癣和皮肤念珠菌病每周固定日期一次服氟康唑150mg,连续服3周 。手癣、足癣和花斑癣连续服4周 。甲真菌病连续服12~16周 。
6.观察方法:
(1)临床疗效观察:用药前和停药后一周,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按0~3级程度进行评分,即0=无,1=轻,2=中,3=重 。皮肤浅部真菌病症状和体征包括瘙痒、红斑、水疱、鳞屑和甲厚浊 。甲真菌病患者选一个严重病甲为观察靶甲,治疗前后测量靶甲中病甲和正常甲长度,算出病甲所占的百分数 。
(2)真菌检查:所观察的病例治疗前和停药后一周作真菌镜检,部分患者同时作真菌培养 。
(3)不良反应观察:不良反应程度按轻、中、重三级判断 。不良反应与氟康唑的关系按五级评价,仅对肯定有关和可能有关的反应列为氟康唑不良反应 。
(4)实验室检查:甲真菌病患者治疗前后作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alt、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检查 。
7.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为症状、体征和病原学三项检查全部正常,积分下降指数≥0.9,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阴性 。②显效为病情明显好转,三项检查中一项未恢复正常,积分下降指数0.6~0.89,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阴性 。③进步为用药后病情有好转,但不够明显,积分下降指数0.3~0.59,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 。④无效为用药后病情无改善或加重,积分下降指数<0.3,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 。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指数按下式计算 。
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指数=
(用药前总积分-用药后总积分)/(用药前总积分)
痊愈加显效合计为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 。
真菌学疗效:采用真菌清除和未清除二级标准判定 。①清除: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阴性;②未清除: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 。
二、结果
1.一般资料:体癣97例,股癣150例,手癣86例,足癣68例,花斑癣41例,甲真菌病42例和皮肤念珠菌病11例,共计495例 。男322例,女173例,平均年龄37.1±12.7岁 。492例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 。分离出真菌202株,其中红色毛癣菌156株(77.2%),白念珠菌22株(10.9%),石膏样毛癣菌14株(6.9%),絮状表皮癣菌4株(2.0%),酵母菌2株(1.0),念珠菌属2株(1.0),热带念珠菌和紫色毛癣菌各1株(0.5%) 。
2.临床疗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平均下降分如下:瘙痒2.15,红斑2.00,水疱1.70,鳞屑1.80,甲厚浊1.57 。症状和体征消失者平均消失时间(周):瘙痒1.61,红斑1.29,水疱1.45,鳞屑1.45,甲厚浊3.92 。各种浅部真菌病治疗结果见附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