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口服雷公藤继发白血病一例

患者男,74岁,因头昏乏力2个月,加重半月,于1995年2月入院 。有银屑病史44年,1983年因伴发关节病型银屑病开始口服雷公藤溶液40ml/d(福建产雷公藤,相当生药20g),连续3年,总量相当于生药15kg,关节痛缓解,银屑病皮损基本消退 。

长期口服雷公藤继发白血病一例

文章插图

60mg/d,连续或断续服,历时8年,总量40g 。1992年9月发现白细胞2.8×109/l而暂时停药,待恢复正常又服药,如此反复6~7次,直到1994年底因加用针炙治疗关节痛,针刺部位出现瘀斑,多次复查血小板均为20~30×109/l,考虑为雷公藤引起遂停药 。1983年曾断续服常规量炎痛喜康2周,此外未用过其它止痛和免疫抑制剂 。家族中无血液系统疾病史 。
体检:贫血貌,精神萎靡,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肝脾未见异常 。头皮、躯干、四肢泛发钱币大暗红斑,银白色鳞屑 。双手末节指指关节弯曲畸形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g/l,红细胞0.72×1012/l,白细胞2.6×109/l,原始粒、早幼粒细胞各0.02,中性粒细胞0.34,淋巴细胞0.62,血小板49×109/l 。骨髓象:1995年3月、5月、8月三次示原始粒细胞25.2%~29.5%(非红细胞计数),可见假性pelger-hut核异常;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可见双核、花形核及巨幼样变幼红细胞;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且伴成熟障碍,血小板散在少见 。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原幼粒阳性率24%,积分38 。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转化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raeb-t) 。入院后输血,表鬼臼毒素化疗等,1995年10月复查,外周血涂片原始粒占28%;骨髓象示:原始粒细胞33.6%(非红细胞计数),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2) 。1996年1月死于感染 。
【长期口服雷公藤继发白血病一例】 讨论80年代以来,雷公藤较广泛地用于临床,对血细胞影响有较多报道,大致分三类:①服常规日剂量,疗程1年以内:4000例中[1~4],造血系统副作用出现率自0%~6%,个别为15%,主要是白细胞减少,少数为血小板,偶有红细胞减少 。一般为单一种细胞,可逆性,停药后迅速回升 。②日剂量高于常规量3倍:可出现急性、亚急性毒性,包括白细胞或三系血细胞均明显减少,不易逆转 。2例于3周内死亡[5,6] 。③雷公藤生药煎剂(细根上的残余皮质难除尽,患者自行煎服):一组患者[7,8]虽按常规日剂量,服药后3~5天内9.1%(4/44例)发生急性毒性,主要为肾脏毒性,伴胃肠道及造血系统反应,白细胞、血小板显著降低,及时停药,1个月后血细胞恢复正常 。3/10例骨髓象示中毒改变,三系造血功能受抑制 。本文白血病病例用药特点是虽按常规日剂量,使用合格制剂,但用药时间长,总量高,造血抑制后还反复用药2年余 。本例造血系统毒性反应特点:初期造血抑制;演变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该白血病前期状态持续7个月后,转化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