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 。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 , 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两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 , 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 。
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 , 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 , 一啜而尽 。
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我国传统的茶道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功夫茶能喝醉人吗?空腹饮浓茶或者素食充饥后饮浓茶,以及不常喝茶的人忽然喝了浓茶,都可能物极必反引起醉茶 。醉茶后的症状是心悸头晕、四肢乏力、甚至站立不稳、走路蹒跚、胃肠不适、感到饥饿等 。
就茶叶的品种而言,高级的乌龙茶比较容易醉;就饮茶的方式来说,喝大量浓的“功夫茶”易醉;身体素质上看肾虚体弱者更易醉 。经常醉茶会造成体内维生素B1的缺乏 , 使人食欲不振,体质下降 。张医生建议,醉茶后应马上吃饭菜或糖果、水果 , 可起到缓解作用 。
如前所述,喝茶不能太浓,茶叶中含咖啡因,喝多了刺激脑部,那些睡眠不好的人更应注意 。同时 , 产妇、易便秘的人、神经功能症患者都禁忌喝茶,吃中药补品时也不宜喝茶 。
喝茶也要挑时间,饭后和午间较好 , 而饭前喝晚睡前则不适合饮茶 。喝茶时最好不要空腹,因为会导致对胃黏膜的刺激,最好吃点点心垫底 。茶冲出来不应放置时间长 , 宜现冲现喝 。放得时间长了不但香味及营养成分跑掉,细菌还在里面繁殖 。一般说来不应超过12小时 。脾胃虚的人不能喝绿茶,热底的人不宜选择红茶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那种用很长的水壶泡的茶是工夫茶吗?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 , 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 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 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 是茶文化的灵魂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 。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被称为美学宗教 , 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 , “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 , 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 。“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表现形式】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品尝 , 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 , 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历史】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 , 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 , 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 , 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 。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 , 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 , 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 , 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 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 , 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 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 。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 , 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 。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 , 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 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 , 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吃黄瓜禁忌,黄瓜不能和什么食物一起吃
- 吃小米的禁忌,请问小米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 木耳菜禁忌人群,产后能吃木耳菜吗,坐月子吃木耳菜好吗、有影响吗
- 吃莲子猪肚汤的禁忌,猪肚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 橄榄醋的禁忌,橄榄醋的功效与作用 橄榄醋的注意事项
- 吃韭菜籽有什么禁忌,韭菜籽有什么作用?
- 沙果的禁忌,沙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 槐树花的禁忌,槐树花的吃法-哪些人不能吃槐树花?
- 吃藕粉的禁忌,哪些人不宜吃藕粉
- 山药玉米粥的禁忌,铁棍山药可以放到玉米粥里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