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对于人们的意义,饮食对人类的发展有何意义?( 八 )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
美 , 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 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 ,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 , 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 , 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 , 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4
现在的中国人吃为的并不仅仅是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的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 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古人对于食物求精的意识 。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在中国的宴席中 , 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 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 。
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要求的概括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
食物不仅应该是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碇以薪 ,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
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 。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情感 。
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而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